谁都没有料到,2021年智慧城市建设会以这样的方式来开场。
就在2021年开工首日,也就是1月4日:
1月5日:
……
开工两日,相关政策的轮番发布、中标喜讯频传,智慧城市迎来开门红的同时,无疑也打响了2021年的智慧城市争夺战。
1
上海、深圳争做智慧城市“头把交椅”
对于“智慧城市第一城”这个金字招牌,北上深杭早已虎视眈眈。
上海在最新发布的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到2025年,上海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金融科技中心和数字经济创新高地。
深圳则更为直接,2025年,要成为全球新型智慧城市标杆和“数字中国”城市典范。
对这个目标,两个城市相应做出了什么样的规划呢?
首先我们来看上海发布的《关于全面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意见》(下称“意见”)。
《意见》指出,要坚持整体性转变,推动“经济、生活、治理”全面数字化转型;坚持全方位赋能,构建数据驱动的数字城市基本框架;坚持革命性重塑,引导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数字城市;同时,创新工作推进机制,科学有序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
雷锋网看来,《意见》中最为关键的一个词就是“全面”。从此前的实践来看,上海数字城市建设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此次提出的“全面”,则意味着上海要进入智慧城市建设的下一个阶段,将城市全体的各个方面,即从经济、生活、治理全方位、全领域的推进数字化,从局部重点领域到所有行业,从政府到企业和居民都要走向数字化。
因此,在技术层面上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按照“统筹规划、共建共享”的原则,打造“物联、数联、智联”的城市数字底座。搭建“轻量化、集中化、共享化”的城市智能中枢,围绕数据协同、技术协同、业务协同,汇聚政务服务、城市运行感知、市场与社会主体等多源异构数据,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接口规范、调用规则,实现跨部门、跨行业的系统平台数据对接。
最值得关注的是,《意见》中提出:建立数据要素市场,健全数据要素生产、确权、流通、应用、收益分配机制,构建具有活力的数据运营服务生态,积极完善数字贸易要素流动机制,探索形成信息便利化体系,引导建立数据治理和安全保障体系,促进数据价值最大化发掘,进一步提升社会生产力和运行效率。
数据作为数据经济的核心生产要素,其流通“顺畅”与否,是城市生命体建设的关键,但往往会因为安全、数据收益分配不均、数据归属权等问题导致流通“堵塞”。上海在此方面进行完善,无疑将会解决相关的问题,这也是给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提供了一个保障。
相较于上海发布的政策,深圳所发布的《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智慧城市和数字政府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内容则更为详尽,共分为7章32条。
不同以往的是,深圳此次发布的《若干意见》突出了四个特点:
突出新基建,强化新型基础设施作为总支撑;
突出依法治数,发挥数据要素核心驱动引擎;
突出开放用数,推动新模式新业态创新发展;
突出区域协同和国际合作,提升全球影响力。
2010年,深圳就开始智慧城市建设工作,其建设路径与上海大致相同,因此,深圳市也在规划建设一个全市泛在连接的统一门户、标准统一的城市数字底座和集约高效的城市智能中枢,以此来打造具有深度学习能力的城市智能体。
而在1月4日,深圳市发布的《深圳市数字经济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3年)》中,深圳还筛选出了十二大细分领域给予重点扶持:高端软件产业、人工智能产业、区块链产业、大数据产业、云计算产业、信息安全产业、互联网产业、工业互联网产业、智慧城市产业、金融科技产业、电子商务产业、数字创意产业。
十二个细分领域齐头并进,全面推送深圳市数字经济的的发展。
2
政策“轰炸”下,为企业带来哪些机遇?
相关政策的轮番“轰炸”,让智慧城市建设在2021年初,迎来了“开门红”。同时也为智慧城市玩家提供了新的机遇,对此雷锋网尝试着进行分析一下。
从上海和深圳的规划来看,最重要的是为城市搭建统一的数字底座,而这将是一个巨大的、复杂的系统建设,对于建设厂商的要求不但需要大数据能力、AI能力、区块链能力,而且应用构建能力以及连接能力等也将被需要。
显然,城市统一数字底座搭建并非一家企业能够完成,但阿里、腾讯、华为的综合实力相比其他公司更具有优势。
诚然,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人们似乎更喜欢用某种属地文化做解读。
比如深圳是华为、腾讯、以及中国平安(旗下有平安智慧城市)的大本营,此前,深圳的智慧城市建设一直都是由华为和平安智慧城市来为其提供服务。
而从深圳发布的《若干意见》来看,其提出了将打造具有深度学习能力的城市智能体,这与华为所提的智慧城市理念完全契合,或许在深圳,华为将承担起建设城市数字底座的大任。
上海,则呈现了群雄争霸的局面,阿里、华为、腾讯等均有涉猎。
在2018年8月16日,时任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和时任市委副书记、市长应勇刚刚会见了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阿里巴巴 CEO 张勇之后,又在8月21日会见了腾讯公司董事长马化腾。
在两次会见中,上海市均抛出了智慧城市建设的“橄榄枝”。
雷锋网认为,上海在城市统一数字化底座搭建上,或许会出现由政府牵头,各大巨头共同参与建设的局面,不会由一家企业独揽重任。
这背后的判断是,2020年的上海市的相关文件中一直都将城市大脑列在第一位,而此次文件中,却不见踪影。
但对于阿里这些巨头来说,这并不是想要看到的。究其背后的原因:一方面,这两座城市可以为其带来相当可观的收入。另一方面,上海和深圳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特大城市,其能够参与到智慧城市的全面建设工作中,无疑将对其品牌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再看住建部等其他相关政策。在《关于开展绿色建造试点工作的函》中,住建部明确表示将大力推荐智慧工地,智慧建筑等相关技术的应用。并明确了实施步骤:
在十个部门的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住宅物业管理工作的通知》中也明确了提出了推动城市管理服务向居住社区延伸,依托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建立群众反映问题的受理处置机制。
此外还鼓励物业服务企业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建设智慧物业管理服务平台,提升物业智慧管理服务水平。采集房屋、设施设备、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等数据,共享城市管理数据。
一系列政策的指引下,智慧城市建设正向着一体化、精细化的方向发展,并通过城市数字化转型建设带动数字产业发展,这意味着,除了平台型企业之外,SaaS公司、AI算法公司、大数据企业、GIS、BIM等企业都将占有一席之地。
其中主打数字孪生概念的公司将被青睐,或将带动资本投入进来。
除此之外,城市数据安全公司因为比较稀缺,可能政府背景的更容易被关注,这一类的公司将会在智慧城市建设中迎来更大的机会。
从智慧城市建设整体来看,单体智能的公司将会被巨头集成,巨头“总包-分包”的模式也将继续进行下去。
随着政府出于招商引资等事宜的考虑,政府与企业共同成立相关运营公司也将成为趋势,同时将由政府统一制定智慧城市数字底座等相关标准,让各方巨头共同来打造城市数字化底座。
3
智慧城市建设迎来最好的时代
“上海已经在实践中证明了智慧城市的价值,并且继续推进智慧城市和城市的更全方位的融合,即城市数字化转型。”
“深圳不愧是创新创业之城。”
……
这是业内人士在上海、深圳相继发布规划之后的发出的感叹。
2021年,作为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作为新十年的起始之年,智慧城市的建设无疑给开了一个“好头”。
从城市的建设来看,上海、深圳顺应新的形势、技术、政策不断发展城市的发展规划,证明了政府一直不断在为智慧城市建设“掌舵”,找准新的“航向”,从实践来看,随着智慧城市的建设,便民服务不断落地、社会管理也在逐渐变得“轻盈”。并在数据要素治理、应用等方面先试先行。
同时,上海、深圳等城市的不断实践也在为其他城市提供了一个“灯塔”,为后来者指明方向。
在城市应用建设方面,政策在指引着技术朝着更加精细化的方向发展,无论是工地、建筑、物业管理……政府都提供一系列的政策指引,防止其“野蛮”发展。
“技术都是成熟的技术,智慧城市主要还是看政府的规划。”
这是雷锋网在调研各地智慧城市建设时,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可见,开年的政策的轮番“轰炸”也正意味着智慧城市建设将在新的一年迎来更好的发展。
扫一扫咨询微信客服